网络言论——为何群体容易丧失理智
2020-06 11:33发表 10次浏览

有人的地方自然会飘出一股流言蜚语的风,有网络的地方,必然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论,比如抖音、微博、快手、知乎等知名APP,但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流言蜚语,笔者认为网络中的不当言论来的更加猛烈与汹涌,亦如近期刘学州被亲身父母抛弃、女孩因200元外卖小费等事件被网暴致死,案例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对此,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析出现各种网络言论的心理学机制,以及从客观角度给予建设性意见。

网络言论——为何群体容易丧失理智

对现实的考究与心理学的剖析发现,群体容易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原因如下几种:

其一,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工作压力等负面信息无法得到排解时,个人便会将排解的方式转化到虚拟世界当中。这也即为什么网络上的群体更容易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让他人感觉为一个正常人。

其二,去个性化现象的发生,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在抖音等APP进行评论,往往是以群体形式的出现,每个浏览者都会接收到来自他人的评论,此时,个体也容易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

其三,从众效应的发生,即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依托网络背景,虚拟的网络环境,背后操控的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些群体,当网络个体也会受到网络群体的影响。

其四,网络道德感感低下,当网络道德认知低下时,个体更易在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发表不当言论。当个体认为网络上没有任何道德可言时,就 如同现实生活中没有道德标准一样,个体越肆无忌惮。

对此,笔者认为,个体虽有言论自由,但是于网络上发表言论,并不仅仅只是几个汉字符号的简单相加,作为一个有意识能动性的个体,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在网络上的某个言论是否得当,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人身上攻击,是否仅仅只是娱乐和快感的表达,以及论断是否是受大众观点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不管是在生活当中发表言论还是在网络当中进行观点评价,都要慎重思考其言语是否客观理性,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接收某个事件与观点时,秉承怀疑之态,未知其全貌时,尽其可能保留自身意见,做个沉默的观察者,事实发展自有论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