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让自己多一些“钝感力”, 你会发现心态更平和, 生活更轻松。
《钝感力》是不久前去世的日本知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 有人称其为平稳心态的魔幻链接。
“钝感力”, 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感觉迟钝的能力。其实, “钝感力”并不等于迟钝, 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 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身为医学博士的渡边淳一认为, 相比敏感、激进、张扬的人而言, 具有“钝感力”的人, 更易在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 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相处。
现代人疲于奔命, 填不满的欲望, 负不完的责任, 完不成的追求, 让人心绪胀满, 颇感压力, 导致人们体验着更多的心理冲击。
2014年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 北京白领工作满意度指数仅为2.42 (满分为5分) , 相当于全国平均指数水平。其中, 职位晋升满意度指数仅2.02, 56.0%的北京白领表示2014年晋升无望, 成为工作满意度五大方面 (薪酬、福利、培训与学习、职位晋升和人际关系) 中最不满意的一项。
伴随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今社会心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超过50%, 部分大城市达到70%, 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全国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 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除此之外, 违法犯罪、人际冲突、生活事件、职场压力等多重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 200万人自杀未遂。尽管目前有报道称国内自杀率明显下降, 然而没有证据表明影响自杀行为发生、发展的诸多危险因素减少或下降, 老年人、某些特定人群自杀率仍维持较高水平。符合通用诊断标准的国内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 专家推测全国有1.73亿成人患某种精神障碍, 重症精神障碍者有1600万人。
工作、生活、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使现代人心理易受伤, 影响生活质量, 也使得人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钝感力”三元素:忍耐、包容、专注
为避免过重的心理压力或困惑, 很多人努力调整心态, 并渴望有效地应对方法。“钝感力”可谓独特的认知方式。
“钝感力”反义词是“敏锐”, 希望人们不要过于敏感, 少计较一点会更快乐;面对挫折和伤痛, 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我们体内的血管几乎都是由神经来控制, 而生活中一切怨恨、愤怒, 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 导致循环狭窄, 引起疾病。而放下心中一切怨恨, 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 身心更容易健康。“钝感力”有几个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确定合理、可行的目标。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宽容之心。
5、面对表扬, 不得寸进尺, 不得意忘形。
正确理解“钝感力”很重要。“钝感力”与进取心同样难得。“忍耐、包容、专注”, 是“钝感力”的三个元素。忍耐, 不会使我们因小失大。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事情需要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加以处理;包容, 就要容纳差异, 彼此尊重, 少些私欲与歧视;专注,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专注那些有助于我们幸福的东西。
“钝感力”可以帮助我们平抑焦躁情绪。从认知行为理论来讲, 人们摆脱不了生活中的变化、刺激乃至人生重大变故。然而, 每个人对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的强烈、有的轻微, 有的很快应对, 这取决于人们对事情的看法与解读。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表现得比较“钝”, 感受到的刺激就会相对少, 心理得到保护后, 遇到不快的事情处理起来也会简单, 不会那么敏感、难以承受了。
减压并非仅限“钝感力”
你是否很爱发脾气?工作中遇到困难, 是否总怀疑同事成心刁难?和你交谈时, 别人会不会如履薄冰, 害怕你又不高兴?如果是这样, 你的幸福就真的在被你的敏感夺走了。
学会追求愉悦, 是一种生存能力。“钝感力”可以让我们把一些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成为摆脱焦躁情绪的一剂心灵鸡汤。然而, 心理减压或心理健康的维护并非仅限“钝感力”。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 不仅需要心理方面专业人士的护航,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把“宽心”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比如, 在新的一年, 我们除了努力保持一种“钝感力”外, 还可以记住下面的轻松生活8提示, 让心灵更安逸。正如《钝感力》作者所说, “凡事看得过重以致自寻烦恼的时代, 应该宣告终结了”:
提示1:热情与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 要接近自然、欣赏自然。
提示2:生活方式必须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而不是满足周围的人包括邻里、亲属的欲念或习惯。要关爱自己, 别人永远代替不了自己。
提示3:正确评价自己。不高估自己的人永远因感到成功而喜悦, 高估自己的人则因失败而烦恼。过高评价自己是不明智的。
提示4:每天要有事情可做。“光拿钱不干活”是很多人的梦想。其实, 若财富能不费力得到, 幸福就会远离。每天有事情可做的动力, 在于自我满足与实现人生价值。
提示5:热爱工作。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努力培养对工作的兴趣。以自己工作为羞的人自尊心会受损, 难有真正的轻松生活。
提示6:正确解读工作竞争与压力。努力工作但不全为工作, 成功只能带来满足的一部分, 若仅为获得成功而牺牲太多令人愉悦的东西, 代价就太大了。别轻易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
提示7:学会努力与放弃。顺利时更加努力, 疲惫时学会放弃。放弃的作用有时不低于努力, 因为放弃不是绝望而是主动调整。
提示8:扩展兴趣与爱好。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 快乐的机会越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