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祀背后的心理学意义
2023-06 10:52发表 10次浏览

某空难家属是这样总结这几年的:我们花了那么多的精力才把女儿培养成为一名空姐,可是那一天她忽然消失了,什么话也没留下。这对我们的打击太大,常想随女儿一起去了,但始终坚持着,每天都在自我折磨,活着非常受罪,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取消了,我们哪里还有资格玩呢?后来,我们把女儿安置在一个最满意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去看看她,觉得那个地方需要有人照顾,如果我们不在了,就再也没有人会去那里了,所以不能死。再后来,我们很少想到死,对生活的乐趣也开始恢复,好好活着就是对女儿最好的怀念。


其实,清明祭祀是一种集体心理治疗仪式,是文化接受的心理疗伤。正如一首古人悼亡词所说:“南北山上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心理疗伤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我们对去世的亲人会有很多“假如”的幻想:假如当初我对亲人好一些,就不会得病,或者假如我做点什么,就能打破那个偶然却恰恰夺走亲人性命的瞬间。这种自责性的假如很折磨人,渴望对死者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遗憾的是斯人已逝,望空兴叹。


清明祭祀是有规律的看望,扫墓、祭酒、鲜花等操作仪式很具体,完成仪式时也在整理心里自责性的“假如”,象征性的实现了未了心愿,原谅自己并接受事实——决定斯人已逝的是远比我们强大的综合力量,不再幼稚地夸大我们自己的作用,也就不再自责(自我攻击,严重的可导致抑郁)。


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活在关系当中,与人、物建立各种关系,并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就像站着镜子面前才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妈妈喊我乳名,我就知道自己是我妈妈的儿子,她还疼我,无论我是否成年。与去世的人也在建立关系,比如不时在梦中梦见死者,梦的情景是假的,但梦的情感连接愿望是真的。


通常人们很不情愿割舍与死去亲人的关系,心理学称为分离性焦虑。清明祭祀仪式恰恰提供与死去亲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机会,把那些还没有整理好的悲伤、愤怒、委屈、无助、恐惧、内疚等通通拿出来,用文化接受的方式把它们象征性的表达、宣泄。


这些情绪平日都装在心里,像咽下没有咀嚼好的食物一样,危害健康,如亲人去世的周年纪念日突然抑郁反应。尤其是那些当初由于各种限制,没有完成悲伤情绪的释放,或者“改装悲伤”(如只收集纪念品而不悲伤)者,就更需要机会进行情感连接和整理。


情感连接的目的是消化和修复那些情绪,最后完成与死者的心理分离。我们常听到,一堆恩爱夫妻,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也得同样的病去了。这样的事很容易让世人惊叹,甚至被美化。


其实,用心理学来解释,活着的人没有完成与心理的心理分离,即理性接受死者已去,但心仍然与死者紧密连接。心理分离就是内心不再对死者依恋,接受亲人已去。


祭祀仪式是重复地帮助人们完成心理分离,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天性会赋予人们一种能力,对无力回天的丧失趋于情感平和,以哀伤面对丧失,与现实建立情感连接和依恋,重新使生活变得有趣。只有完成心理分离,才能留出空间爱自己、爱生活。亲人只留在记忆中,不再依恋,好好活下去乃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