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干预措施
2023-03 09:45发表 10次浏览

 离异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干预措施近年来, 随着离异家庭比例的不竭攀升, 离异家庭儿童的数目也日趋增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提及离异家庭, 人们就会想到“不完整家庭”、“破碎家庭”等, 至于离异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离异家庭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易对他们的性格养成、人格发展、性别角色定位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什么是儿童社会化

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儿童社会化, 即初始 (早期) 社会化,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主要指儿童在社会和家庭影响下, 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形成社会行为的过程。

 

二、 父母离异产生的问题

离异是婚姻关系破裂的结果, 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且无法回避的重要社会问题。离异这一现象作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活事实, 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关系的和谐及家庭子女的成长等方面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 离异现象的普遍存在会使得整个社会原有的和谐的婚姻家庭结构失衡, 并导致社会婚姻价值观念与社会的发展相背离。

其次, 离异导致原本美好的家庭关系彻底破灭, 稳固家庭结构的拆散, 家庭结构不完整。这主要表现在离异双方财产关系与子女教养的关系上, 离异会使离异一方与子女关系紧张, 亲子关系质量下降, 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离异方的生活压力骤然增加。

最后, 夫妻离异对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父母离异后, 子女会被判给其中的一方, 子女就往往会在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儿童在此环境成长过程中往往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家庭原本应有的温馨、和睦及关爱大打折扣。此时极易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畸形的发展, 并造成心理、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障碍, 例如情绪不稳定, 厌学情况严重;心理自卑, 情感脆弱;缺乏信任感, 人际关系淡薄等。 离异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干预措施

三、父母离异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习得, 特别是性别角色的习得

儿童社会角色, 尤其是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对于处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儿童来说, 他们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差异。在社会角色的习得方面, 当儿童长时间和父亲或者母亲一起生活时, 特别是儿童和异性的单亲生活在一起, 不利于他们习得自己应该获得的性别角色, 他们往往很难理解自己性别应该受到哪些社会规范的约束, 不利于他们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2、容易导致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父母离异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变化, 原有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逐步消失, 再也感受不到来自双亲的关爱和呵护, 给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严重伤害。许多离异子女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甚至于一些离异子女对不能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产生仇视心理。另外, 由于家庭不完整, 离异家庭儿童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儿童容易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首先表现在儿童的多动上, 在幼儿, 表现为不安静、活动量大、蹦跳, 在家里翻坛倒罐、破坏东西;上学后, 不能安静上课, 常做小动作, 听课时与同学讲话。同时, 也表现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上, 既可表现为具体行动, 也可以表现为语言、文字攻击, 客观上使别人受到躯体或心理的伤害。例如, 打人、斗殴、破坏物品、骚扰他人、虐待动物、打群架等攻击性行为。男孩一般表现为躯体攻击行为, 女孩则表现为语言攻击行为。如果对以上行为不及时纠正, 或者通过这种攻击行为使儿童获得了满足, 就会在他们的意识里形成一种处理事情的行为模式, 因而变得逞强好斗, 甚至借用武力, 容易导致其品行障碍。

4、不利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和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

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培养,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 儿童开始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 从中吸取有利于其社会化的行为, 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父母对儿童人际交往水平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儿童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便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关系成为了儿童学习人际关系最好的范本。儿童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由此产生, 而认同的缺乏使得这些儿童缺少与其他儿童沟通、互动的机会, 从而进一步使他们处于周围信息网络的边缘, 这对于儿童个体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危害巨大。

四、加强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的干预措施

1、 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干预措施

离异家长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对于原有离异家长简单粗暴、缺乏理性、溺爱、专制等错误的教育方式, 家长必须掌握好的教养方式, 积极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 认真听取孩子的建议和意见, 从而寻找出适合离异家庭儿童发展的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离异家长应建立民主式的家庭模式,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充分信任孩子、多鼓励孩子、尊重孩子, 让儿童充分展示自己, 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 发展自己的爱好, 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

注重培养离异家庭儿童坚韧的意志和情感

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出现的问题, 离异家长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帮助其度过难关。家长除了照顾孩子基本的饮食起居外, 更应当对孩子精神方面进行鼓励、支持和教育, 教育他们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信, 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

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由于家庭结构破裂, 导致了亲子关系的改变。居住在离异家庭之中的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较, 前者十分缺少完整的爱, 很难得到父母健全的爱, 对其社会化过程中人格的形成产生严重影响。因此, 离异家长应该尽量忘记婚姻所带来的痛苦, 控制消极情绪, 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儿童, 减少儿童的压力, 并积极重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抚平孩子的心理创伤, 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对新的生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解决离异儿童社会化问题,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补充的, 而不是相互割裂开的, 因此, 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联动机制。首先, 学校应定期访问离异家庭儿童的家长, 主动与其交流和沟通, 帮助改善家庭关系, 并详细了解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及时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纠正心理偏差, 使孩子健康成长。另外, 离异父 (母) 亲也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改善关系, 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 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使这些儿童健康成长。

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离异家庭儿童在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 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辅导员应该教会儿童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 并针对离异家庭儿童建立相关档案, 对他们进行专门观察和定期咨询, 及时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 纠正不良心理及行为。另外, 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会学生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教育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打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环境

面对离异家庭逐渐增多的趋势, 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也备受学校关注。学校良好的整体环境对于受到社会化问题困扰的儿童来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首先, 学校应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 让所有师生都关注并主动采取行动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其次, 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和谐且没有歧视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关心、帮助离异家庭儿童。最后, 要定期开展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 引导离异家庭儿童树立自信心, 摆脱其因家庭破裂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倡导全社会关心、帮助离异家庭儿童, 形成社会干预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步转变, 我国的离婚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加上跟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离婚率相对较低, 虽然对于离婚, 人们的观念在逐步转变,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人们仍然没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这导致人们对于离婚产生一种偏见, 不能正确地看待离异家庭子女, 这给离异家庭子女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也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 社会必须要给予离异家庭家庭的子女以必要的支持, 将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够逐步解决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

改变外界对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 让全社会认同离异家庭, 为离异家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离异家庭子女,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他们有权利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有着和普通家庭子女一样的权利, 并且社会也有责任保护离异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 加强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水平, 不歧视、不孤立离异家庭儿童, 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 努力帮助离异家庭子女适应社会, 顺利完成初始社会化。另外, 需要加大媒体宣传, 为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离异家庭的正面宣传和引导, 让社会大众了解、认识离异家庭, 并逐步改变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歧视性观点。

建立专门的机构, 配备专业人员, 加强对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是一项持久、细致、深入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做好。专门性机构的设置及专业人员的介入正是推动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定期访问不仅有利于及时跟踪、解决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还能有效引导离异家庭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可以设立离异家庭儿童教育咨询方面的机构, 开通专门的咨询网站、咨询电话等, 让家长寻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科学地教育孩子。

完善日常生活中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救助

离异家庭儿童在许多方面相比正常家庭儿童都处于弱势地位, 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 社会应该更多地给予其照顾, 在生活中提供各种帮助,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爱和温暖, 而不是毫无理由地排斥社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